近日不同的示威遊行,除了現場衝突外,遊行數字已成了另一角力場。一個個數字背後,隱含著怎樣的科學、政治和心理符號?為什麼主辦單位和警方公佈的數目往往非常懸殊?每個單位在計算人數時都有什麼目的和考量?其實數人數又有沒有國際標準呢?
除了遊行人數外,民調中也有不同的數字。在民調研究中,學者是怎樣去解決代表性的問題?為什麼訪問一千或二千人在調查的代表性上沒有太大差異呢?民調的數字其實有代表什麼?市民或者當權者應如何理解這些數字?在這個風搖飄雨的時代,民意調查學者立於中間點,又可以怎樣面對各方的壓力和審查呢?今集《學人串社科》,和你拆解數字的權力遊戲。
主持:
陳濬靈(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)
李立峯(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)
袁瑋熙(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)
嘉賓:
鍾庭耀(香港民意研究中心主席)
除了遊行人數外,民調中也有不同的數字。在民調研究中,學者是怎樣去解決代表性的問題?為什麼訪問一千或二千人在調查的代表性上沒有太大差異呢?民調的數字其實有代表什麼?市民或者當權者應如何理解這些數字?在這個風搖飄雨的時代,民意調查學者立於中間點,又可以怎樣面對各方的壓力和審查呢?今集《學人串社科》,和你拆解數字的權力遊戲。
主持:
陳濬靈(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)
李立峯(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)
袁瑋熙(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)
嘉賓:
鍾庭耀(香港民意研究中心主席)
- Category
- 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