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集:大師演繹大師(Thurs.,27/01/2022,1830-1900)
【筆舞誌】編導:余詠琪
書法導師陳靄凝以「不似之似」四字帶出本集的主題。
【討論:大師演繹大師】編導:郭淑美
張大千、丁衍庸及饒宗頤三位畫壇大師,原來都有作品是「仿」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:八大山人。三位二十世紀畫家除了學習八大山人的寫意畫風,亦在作品中加入個人領悟。
本集會詳細欣賞三位大師仿八大山人的作品;驟眼看,確與八大山人畫作相似,但留心再看,卻找到各人不同的風格,古意新趣融匯畫中,讓觀者可以玩味大師們在「似」與「不似」之間所作的探索和創作。
畫作介紹:
《仿八大山人荷花游魚圖》張大千(1899-1983)
《馬》丁衍庸(1902-1978)
《荷鳥圖》丁衍庸(1902-1978)
《仿八大山人筆意游魚圖》饒宗頤(1917-2018)
畫作提供:
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、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、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、香港藝術館
主持:米哈
嘉賓:陳冠男博士(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(副研究員))
【游於藝:老子味之美學】編導:曾楚燊
中國最早關於美的學說,可算是老子以「味」論「道」的概念。《老子.三十五章》提到「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味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。」,其中「淡乎其無味」意思是恬淡方是「道」的境界,美的趣味,是在有味與無味之間,這於中國山水畫中尤其能夠體現出來,所謂虛實留白圓融為一。而南宋畫家梁楷的《李白行吟圖》,更把老子「味」之美學完美呈現。
【筆舞誌】編導:余詠琪
書法導師陳靄凝以「不似之似」四字帶出本集的主題。
【討論:大師演繹大師】編導:郭淑美
張大千、丁衍庸及饒宗頤三位畫壇大師,原來都有作品是「仿」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:八大山人。三位二十世紀畫家除了學習八大山人的寫意畫風,亦在作品中加入個人領悟。
本集會詳細欣賞三位大師仿八大山人的作品;驟眼看,確與八大山人畫作相似,但留心再看,卻找到各人不同的風格,古意新趣融匯畫中,讓觀者可以玩味大師們在「似」與「不似」之間所作的探索和創作。
畫作介紹:
《仿八大山人荷花游魚圖》張大千(1899-1983)
《馬》丁衍庸(1902-1978)
《荷鳥圖》丁衍庸(1902-1978)
《仿八大山人筆意游魚圖》饒宗頤(1917-2018)
畫作提供:
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、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、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、香港藝術館
主持:米哈
嘉賓:陳冠男博士(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(副研究員))
【游於藝:老子味之美學】編導:曾楚燊
中國最早關於美的學說,可算是老子以「味」論「道」的概念。《老子.三十五章》提到「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味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。」,其中「淡乎其無味」意思是恬淡方是「道」的境界,美的趣味,是在有味與無味之間,這於中國山水畫中尤其能夠體現出來,所謂虛實留白圓融為一。而南宋畫家梁楷的《李白行吟圖》,更把老子「味」之美學完美呈現。
- Category
- 문화 - Culture
- Tags
- 2021, Aesthetic, Encounter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