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位前廣告人,一位現居北京,一位在香港,生活地方的選擇自然反映了個人價值觀,但放在更大的環境去看,那也是集體經驗的一部分,主題是:如何在大環境的變遷中好好的生活下去。
1983年,中英就香港回歸展開談判。那年,15歲的Andrew被家人送到加拿大讀書,下一步便是全家移民。移居海外,Andrew對香港的身份特別有意識也越感到模糊,在加拿大生活越久,越感到與當地人的差異。Andrew 在1994年自己一個人決定回流香港。
2003年,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和沙士的嚴峻考嚴。Eliza和丈夫Danny同為廣告人,受到經濟不景氣下的裁員風影響,公司給Danny兩個選擇:離職或到北京工作。由此開始Eliza和Danny在中國的生活。 最初五年,抵不住兩地的文化衝擊而在兩地游移。 但回到香港,又感到在中國工作開拓了眼界,規模之大亦讓人有更多發揮的機會,兩邊的力量一直拉扯,直至2008年才得以穩定下來,決定在北京生活,開始建立小家庭。
正值香港經濟衰退的2003年,在廣告界工作多年的Andrew有感工作環境越來越差,為了有更多自主自由創意的空間,開始計劃創業出品自己的產品。拋棄高薪厚職的他,覺得應趁年輕去做想做的事。三年後終於成功創業,熱愛香港的他慢慢發展出自家製造的產品,表現香港本土的獨特文化。Andrew更跟朋友成立網上電台,以大眾化的語言,談一般媒體所不敢談的話題。Andrew自覺地在捍衛兩種香港精神:拼勁和創意。他自己便身兼多職,以身作則作示範。
Eliza在北京照顧家庭和孩子以外,也發展出一個生活時尚的獨立品牌,靈感便源於在中國生活接觸到的新事物和生活的感受。為了小孩,Eliza和Danny也考慮留在北京或回香港生活。在北京,給孩子成長和活動的空間多很多,留在香港,怕自己難以避免跟隨教育大流,變成可怕的父母。他們沒計劃得很遠,最想讓孩子有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,所以仍繼續留在北京生活。在北京生活多年,Eliza最掛念在香港的家人,朋友和香港的食物,最懷念童年時居住在屋邨,鄰里守望相助的獅子山下精神。
Andrew熱愛香港, 他的家庭,事業和朋友都是這地方給他的。如果人人見壞就走,香港便沒有了。所以,就是對香港很多變化看不過眼,他還是會留守香港,以行動捍衛自己熱愛的地方。
1983年,中英就香港回歸展開談判。那年,15歲的Andrew被家人送到加拿大讀書,下一步便是全家移民。移居海外,Andrew對香港的身份特別有意識也越感到模糊,在加拿大生活越久,越感到與當地人的差異。Andrew 在1994年自己一個人決定回流香港。
2003年,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和沙士的嚴峻考嚴。Eliza和丈夫Danny同為廣告人,受到經濟不景氣下的裁員風影響,公司給Danny兩個選擇:離職或到北京工作。由此開始Eliza和Danny在中國的生活。 最初五年,抵不住兩地的文化衝擊而在兩地游移。 但回到香港,又感到在中國工作開拓了眼界,規模之大亦讓人有更多發揮的機會,兩邊的力量一直拉扯,直至2008年才得以穩定下來,決定在北京生活,開始建立小家庭。
正值香港經濟衰退的2003年,在廣告界工作多年的Andrew有感工作環境越來越差,為了有更多自主自由創意的空間,開始計劃創業出品自己的產品。拋棄高薪厚職的他,覺得應趁年輕去做想做的事。三年後終於成功創業,熱愛香港的他慢慢發展出自家製造的產品,表現香港本土的獨特文化。Andrew更跟朋友成立網上電台,以大眾化的語言,談一般媒體所不敢談的話題。Andrew自覺地在捍衛兩種香港精神:拼勁和創意。他自己便身兼多職,以身作則作示範。
Eliza在北京照顧家庭和孩子以外,也發展出一個生活時尚的獨立品牌,靈感便源於在中國生活接觸到的新事物和生活的感受。為了小孩,Eliza和Danny也考慮留在北京或回香港生活。在北京,給孩子成長和活動的空間多很多,留在香港,怕自己難以避免跟隨教育大流,變成可怕的父母。他們沒計劃得很遠,最想讓孩子有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,所以仍繼續留在北京生活。在北京生活多年,Eliza最掛念在香港的家人,朋友和香港的食物,最懷念童年時居住在屋邨,鄰里守望相助的獅子山下精神。
Andrew熱愛香港, 他的家庭,事業和朋友都是這地方給他的。如果人人見壞就走,香港便沒有了。所以,就是對香港很多變化看不過眼,他還是會留守香港,以行動捍衛自己熱愛的地方。
- Category
- 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