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著經濟高速起飛,八、九十年代出生、成長的香港人,享受著高速發展帶來的成果。拆卸、重建,起更高的樓房,追求更大的經濟價值,成就摩天大廈林立的璀璨都市,是香港發展的方程式。「講求效率、追求經濟價值」,成為香港人的金科玉律,但過程中,我們又犧牲了什麼?
1980年出生的黄敬業Isaac,對這種發展模式感到厭倦。先輩是筲箕灣的水上人,在筲箕灣土生土長。在他眼中,筲箕灣是個傳統舊區,有街坊、有人情味,但卻逐漸敵不過連鎖店的入侵。老店結業,社區變得陌生。2011年,Isaac自資出版地區報「紙筲箕」,訴說地區的故事,以文字為逐漸轉變的筲箕灣留下歷史,也希望用文字喚起筲箕人對社區的回憶,用溫柔的方式阻擋發展的巨輪。筲箕灣的明華大廈將要重建拆卸,改建成更高、容納更多人的公屋。Isaac童年在這裡的走廊奔跑、嬉鬧成長,拆卸的瓦礫埋葬了兒時的回憶。
同樣是在八、九十年代成長的許允恆 Simon,小時候在華富邨長大。作為建築師,他看到的不是徐徐老去的建築,而是賦予大量公共空間讓人接觸的人性化設計。但隨著社會變遷,華富邨的拆卸、重建或可帶來更符合現今需要的樓宇,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。談到保育,Simon總覺得現時的討論,不是過份強調發展,就是過份浪漫化,他認為建築應該為人而生。但「追求經濟價值」始終支配著香港人的行事方式。Simon寫Blog與華文地區的網友分享對建築的看法,但香港網友的留言,往往是離不開「錢」。「哪個屋苑實用率最高?」,或者「讀建築哪裡工作薪水最高?」
在筲箕灣這老區也感受到發展的壓力,一個又一個建築地盤預告這區未來的變化。社區更生不一定是壞事,但Isaac眼見陪伴成長的文具店、舊冰室因加租而結業,而每一家新開的店舖生命週期越來越短,更替越來越頻密。Isaac開始有一個疑問︰這種經濟價值至上的發展模式,又有否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?
Simon在工餘時會舉辦建築導賞團、寫Blog、出書,只想保留當初讀建築的熱情。對他來說,建築不單是要考慮實體與空間的關係,還要考慮對人與社區的影響,他希望藉文字,將這訊息傳達開去。
助導:魏嘉珩
編導:俞芷玲
1980年出生的黄敬業Isaac,對這種發展模式感到厭倦。先輩是筲箕灣的水上人,在筲箕灣土生土長。在他眼中,筲箕灣是個傳統舊區,有街坊、有人情味,但卻逐漸敵不過連鎖店的入侵。老店結業,社區變得陌生。2011年,Isaac自資出版地區報「紙筲箕」,訴說地區的故事,以文字為逐漸轉變的筲箕灣留下歷史,也希望用文字喚起筲箕人對社區的回憶,用溫柔的方式阻擋發展的巨輪。筲箕灣的明華大廈將要重建拆卸,改建成更高、容納更多人的公屋。Isaac童年在這裡的走廊奔跑、嬉鬧成長,拆卸的瓦礫埋葬了兒時的回憶。
同樣是在八、九十年代成長的許允恆 Simon,小時候在華富邨長大。作為建築師,他看到的不是徐徐老去的建築,而是賦予大量公共空間讓人接觸的人性化設計。但隨著社會變遷,華富邨的拆卸、重建或可帶來更符合現今需要的樓宇,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。談到保育,Simon總覺得現時的討論,不是過份強調發展,就是過份浪漫化,他認為建築應該為人而生。但「追求經濟價值」始終支配著香港人的行事方式。Simon寫Blog與華文地區的網友分享對建築的看法,但香港網友的留言,往往是離不開「錢」。「哪個屋苑實用率最高?」,或者「讀建築哪裡工作薪水最高?」
在筲箕灣這老區也感受到發展的壓力,一個又一個建築地盤預告這區未來的變化。社區更生不一定是壞事,但Isaac眼見陪伴成長的文具店、舊冰室因加租而結業,而每一家新開的店舖生命週期越來越短,更替越來越頻密。Isaac開始有一個疑問︰這種經濟價值至上的發展模式,又有否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?
Simon在工餘時會舉辦建築導賞團、寫Blog、出書,只想保留當初讀建築的熱情。對他來說,建築不單是要考慮實體與空間的關係,還要考慮對人與社區的影響,他希望藉文字,將這訊息傳達開去。
助導:魏嘉珩
編導:俞芷玲
- Category
- 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