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ite For Us

香港風物誌:桌桌有漁

E-Commerce Solutions SEO Solutions Marketing Solutions
131 Views
Published
烏頭魚和基圍蝦,可能是其中兩種常常出現在香港人飯桌上的食物。
位於香港西北面的米埔及內后海灣濕地是自然保護區,有著淡水漁塘和基圍。早在四十年代,大量內地新移民帶著基圍的技術來港定居,基圍漸在香港發展,出產基圍蝦。六十年代,河道污染,漁民由經營基圍轉售利潤較多的淡水魚,到現在已沒有人經營基圍。七十年代是養魚業的全盛時期,直至九十年代,本地養魚業面對種種問題,養魚業開始式微至今。
事實上,米埔及內后海灣濕不單提供食物給人類,更是每年五千萬隻遷徙水鳥重要的中途站及越冬地。世界(自然)香港基金會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,保育這片具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。他們仍在夏季的晚上收成基圍蝦,在這唯一仍然運作的基圍中,向大眾示範這門快將失傳的技藝。
人吃魚,鳥也吃魚,人和鳥看似是對立﹔漁民和觀鳥者更是話不投機。
可是,香港觀鳥會於2012年起透過不同計劃,與漁民們建立種種的合作關係,令漁民對自然保育加深認識,也令大眾對本港塘魚養殖戶的境況及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基圍操作技藝和養魚技藝已被列入首份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」之內。魚塘會否如基圍般逐漸消失?人,魚,鳥又是否能在香港繼續共生?這僅有的生態環境能否得以保育?
編導:楊敬存
助導:陳碧琪
Category
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