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為之四診;是中醫診斷病人的基本方法。中醫藥是中國長久以來治病調理之方案。早在1872年,香港已設有中醫院─東華醫院。直至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,港英政府將西方醫術引入,香港中醫藥的發展被受忽視。執業中醫,只須辦理商業登記為「生草藥販賣者」,便可掛牌行醫。結果,中醫在沒有制度之下,一直未能走上專業化的道路。
1997年,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,宣佈設立制度評核和監管中醫師的執業水平,並逐步承認中醫師的專業資格,旨為中醫和中藥,在香港醫療體系內的發展,奠定良好基礎。
1998年,香港浸會大學首先開辦中醫課程,隨後兩年,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大學也開始開設中醫課程。2000年,政府規定執業中醫需進行註冊。在新政策下,行醫十五年以上,可直接成為註冊中醫。及後,中醫可簽發病假紙,直至2014年,政府落實執行在十八區每區設一中醫診所,將中醫逐步納入政府醫療體制。
現年八十一歲的陸順海,行醫超過四十多年,在內地及香港的傳統藥材舖,從下雜、中雜、上雜、幫櫃一步步升至中醫師,身兼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以及中醫業小組中藥委員會成員的他,卻因錯過了註冊的日子,只能成為「表列中醫」。與學院派的新年青中醫師相比,他認為臨床經驗仍是他的優勢。
行醫四十多年的何國偉,十六歲開始師承父親,並到私人營辦的中醫公會進修。當年聽聞政府有意為中醫設立註冊制度,亦有擔心自己未能順利過渡。
至於現年三十三歲的歐卓榮(Dennis),是年青學院派中醫。他與拍檔自資開設連鎖式中醫診所:獨立診症室、電腦化病歷及藥單,旨為將中醫現代化。雖然,作為年青醫師,經常被評為「有學識、無經驗」,但現時業務已發展至八間分店。Dennis更組織義工隊到貧困國家義診,目標創立中醫版「無國界醫生」。
老中青三代醫師,在政府對中醫界不同的政策下有甚麼得與失?
編導:廖泳怡
1997年,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,宣佈設立制度評核和監管中醫師的執業水平,並逐步承認中醫師的專業資格,旨為中醫和中藥,在香港醫療體系內的發展,奠定良好基礎。
1998年,香港浸會大學首先開辦中醫課程,隨後兩年,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大學也開始開設中醫課程。2000年,政府規定執業中醫需進行註冊。在新政策下,行醫十五年以上,可直接成為註冊中醫。及後,中醫可簽發病假紙,直至2014年,政府落實執行在十八區每區設一中醫診所,將中醫逐步納入政府醫療體制。
現年八十一歲的陸順海,行醫超過四十多年,在內地及香港的傳統藥材舖,從下雜、中雜、上雜、幫櫃一步步升至中醫師,身兼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以及中醫業小組中藥委員會成員的他,卻因錯過了註冊的日子,只能成為「表列中醫」。與學院派的新年青中醫師相比,他認為臨床經驗仍是他的優勢。
行醫四十多年的何國偉,十六歲開始師承父親,並到私人營辦的中醫公會進修。當年聽聞政府有意為中醫設立註冊制度,亦有擔心自己未能順利過渡。
至於現年三十三歲的歐卓榮(Dennis),是年青學院派中醫。他與拍檔自資開設連鎖式中醫診所:獨立診症室、電腦化病歷及藥單,旨為將中醫現代化。雖然,作為年青醫師,經常被評為「有學識、無經驗」,但現時業務已發展至八間分店。Dennis更組織義工隊到貧困國家義診,目標創立中醫版「無國界醫生」。
老中青三代醫師,在政府對中醫界不同的政策下有甚麼得與失?
編導:廖泳怡
- Category
- 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