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科技發展,傳媒行業起了很大變化,新聞講求即時性,務求以最快速度發放給大眾。傳統紙媒紛紛轉型,推出網上版及手機應用程式,全日不停更新資訊及新聞,對新一代記者來說,是一項很大挑戰。
攝影記者採訪,不時要「雙槍」工作,即同時兼顧拍照和拍影片,亦要即時將相片及影像傳送至報館;記者往往一邊做訪問,一邊將內容打成文字以短訊形式傳送到公司,讓公司同事寫稿及剪片。這種盲目追求快、甚至流水作業的新聞工作模式,從上一代的傳媒工作者的角度來看,並非理想的培訓方式。此外,作為編審人員,除了將戰線拉長,亦要兼顧技術問題,例如測試有關智能手機的瀏覽是否順暢等等。
隨著智能電話被普及使用,很多人都愛將身邊事物拍下並上載,變成「人人都是記者」,作為傳統專業記者,又會否視近年出現的公民記者為競爭對手?
除了科技為令新一代傳媒帶來衝擊,政治環境轉變亦似乎令新聞空間日漸收窄。前線記者感受到採訪時受到限制,編審人員亦往往要承受來自機構本身的上層壓力。九七後內地市場發展蓬勃,辦媒體的商家要顧及內地市場,往往要有商業考慮,影響編輯自主。
回歸後的廿三條立法建議,以及2006年通過的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,亦對新聞界響起警號。究竟記者揭露真相,監察政府的角色會否受到動搖?兩代傳媒人對業界所受的衝擊有何看法?
編導:邱燕妮
攝影記者採訪,不時要「雙槍」工作,即同時兼顧拍照和拍影片,亦要即時將相片及影像傳送至報館;記者往往一邊做訪問,一邊將內容打成文字以短訊形式傳送到公司,讓公司同事寫稿及剪片。這種盲目追求快、甚至流水作業的新聞工作模式,從上一代的傳媒工作者的角度來看,並非理想的培訓方式。此外,作為編審人員,除了將戰線拉長,亦要兼顧技術問題,例如測試有關智能手機的瀏覽是否順暢等等。
隨著智能電話被普及使用,很多人都愛將身邊事物拍下並上載,變成「人人都是記者」,作為傳統專業記者,又會否視近年出現的公民記者為競爭對手?
除了科技為令新一代傳媒帶來衝擊,政治環境轉變亦似乎令新聞空間日漸收窄。前線記者感受到採訪時受到限制,編審人員亦往往要承受來自機構本身的上層壓力。九七後內地市場發展蓬勃,辦媒體的商家要顧及內地市場,往往要有商業考慮,影響編輯自主。
回歸後的廿三條立法建議,以及2006年通過的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,亦對新聞界響起警號。究竟記者揭露真相,監察政府的角色會否受到動搖?兩代傳媒人對業界所受的衝擊有何看法?
編導:邱燕妮
- Category
- 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