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ite For Us

惜食地球人:孤兒救地球

E-Commerce Solutions SEO Solutions Marketing Solutions
162 Views
Published
非洲,充滿矛盾。這片大陸的土地肥沃,擁有全球百份之二十五的可耕地,但同時,一百個非洲人之中,有二十四人長期營養不良。為什麼資源豐富的非洲,沒有足夠的食物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呢?在肯雅首府內羅畢,民族植物學家兼研究科學家 Patrick Maundu 向 Kannie 指出,肯雅以至非洲糧食穩定的關鍵,一直在這片土地上,可是卻失落了幾個世紀。解決方案看似簡單:只要吃得像他們的祖父母輩那樣;然而要回歸本土,路徑卻相當迂迴。肯雅經歷過西方殖民,殖民者在土地上,不僅埋下外來農作物,也灌輸了新的價值觀,在人民的腦海中植根。新世代追求西方的飲食和生活模式,導致營養價值高、耐旱和更適合非洲土壤的本土農作物,遭肯雅人離棄。久而久之,它們成為孤兒農作物,被邊緣化甚至滅絕。Patrick 希望撥亂反正。他認為這些孤兒農作物必須重新種植在土地上,並在餐廳和市場上供應。過去二十年,他踏遍肯雅,努力不懈地記錄和收集孤兒植物,拯救它們步向滅絕的厄運。肯雅的綠色革命,原來背後還有一位中國人的身影,生活在中部接近赤道的地方。19年前,本來在南京農業大學任教的劉高琼教授,被國家派到肯雅進行農業技術交流,目的是提升農產品的產量。劉教授不辭勞苦地工作,研究當地的土壤,教導學生和農民,改良本土農作物的品種,有效抗禦害蟲和大大提高產量。去國多年,這位赤道上的中國教授並不孤單,他不僅桃李滿門,更譜寫一段異國戀曲,現在育有三名會說中國話的活潑女兒。
曾經同是殖民地的香港,對肯雅的經歷,又有多少共鳴呢?走出小農經濟的香港,贏得美食天堂的稱譽,但今時今日,香港究竟有多少人聽過大帽山菠蘿、白泥蘿蔔、昂平茶葉呢?這些曾經是尋常香港人日常吃用的本土農作物,早已在城市化發展中消失了。曾經馳名港九的鶴藪白菜,正宗的品種已經不復存在了。目前,只有老農夫守護和種植香港的本土品種,但培育、留種需要花許多心血和時間。香港年輕一代的農夫,有沒有人願意接棒呢?
Category
예술 - Art
Sign in or sign up to post comments.
Be the first to comment